服务热线
15650282386
沉淀池按在废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主要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一、初次沉淀池
城市污水中既含有分散颗粒又含有絮凝性颗粒。设计初次沉淀池的容量时,有效容积是表面负荷(过流率)和沉淀时间的函数。由于大多数沉淀池的池深为3m左右,虽然停留时间通常作为设计时的指标,但表面负荷也是一个有用的标志。
用于生物处理前的沉淀池常采用2h的沉淀时间。当只采用初次沉淀处理时,常选用3h。我国对于前者常采用1~1.5h,对于后一种情况则为1.5~5h.
二、二次沉淀池
从生物滤池和曝气池带至二次沉淀池中的悬浮固体通常具有良好的凝聚性,因此竖流式沉淀池特别适宜。但它因有容量小、造价高、施工较困难等缺点,故国外使用也不广泛。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是辐流式沉淀池。对不同污水量的活性污泥法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根据处理方法和污水流量,可按此表选择堰负荷的最大值,以减少进入出水堰的水流速度。通常,在池壁内把出水堰建成两侧有堰的排水槽。近年来国外已较广泛采用。
对污水中密度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1)考虑沉淀污泥发生腐败,设置刮、排泥设备,迅速排除污泥
(2)考虑固体悬浮物及污泥上浮,设置浮渣去除设备
(3)表面负荷以25~50m3/(m2·d)为标准
(4)进水端考虑整流措施,采用阻流板、有孔整流壁、圆筒形整流板
(5)采用溢流堰,堰上负荷≤250m3(m·d)为标准
(6)长方形池,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
(7)污泥区容积,静水压排泥时,≤2d污泥量;机械排泥时,考虑4h排泥量
(8)排泥静水压≥1.50m
二次沉淀池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密度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1)考虑沉淀污泥发生腐败,设置刮、排泥设备,迅速排除污泥
(2)考虑污泥上浮,设置浮渣去除设备
(3)表面负荷以25~30m3/(m2·d)为标准
(4)进水端考虑整流措施,采用阻流板、有孔整流壁、圆筒形整流板
(5)采用溢流堰,堰上负荷≤150m3(m·d)
(6)长方形池,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7)主要溢流设备的布置,防止污泥上浮出流而使处理水恶化
(8)考虑SVI值增高引起的问题
(9)排泥静水压,生物膜法后≥1.20m,曝气池后≥0.9m
三、沉淀池的类型和结构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有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每种沉淀池均包括五个区,即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
平流式
(1)沉淀效果好
(2)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用能力较强
(3)施工简易,造价较低
(1)池子配水不易均匀
(2)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需要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量大;采用链带式刮泥机排泥时,链带的支撑件和驱动件都浸于水中,易锈蚀
(1)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及地质较差地区
(2)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竖流式
(1)排泥方便,管理简单
(2)占地面积小
(1)池子深度大,施工困难
(2)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用能力较差
(3)造价较高
(4)池径不宜过大,否则布水不匀
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辐流式
(1)多为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较简单
(2)排泥设备已趋定型
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
(1)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区
(2)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新型
近年设计成的新型的斜板或斜管沉淀池。主要就是在池中加设斜板或斜管,可以大大提高沉淀效率,缩短沉淀时间,减小沉淀池体积。但有斜板、斜管易结垢,长生物膜,产生浮渣,维修工作量大,管材、板材寿命低等缺点。正在研究试验的还有周边进水沉淀池、回转配水沉淀池以及中途排水沉淀池等。沉淀池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如在曝气池前设初次沉淀池可以降低污水中悬浮物含量,减轻生物处理负荷在曝气池后设二次沉淀池可以截流活性污泥。此外,还有在二级处理后设置的化学沉淀池,即在沉淀池中投加混凝剂,用以提高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能被氧化的物质和产色物质等的去除效率。
四、注意事项
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设在池长的一端,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沉淀池的出口设在池长的另一端,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池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4,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米。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对于已经在斜板和斜管上生长的藻类,可用高压力水冲洗,往往一经冲洗即可去除附着的藻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二次沉淀池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沉淀池的运转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的浓度,对整个系统的净化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二次沉淀池运行管理较为复杂,其运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参见“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成分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更多关于沉淀池的相关资料,可关注企业网站(www.sdmzjscl.com)!